1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特征分析
城市垃圾中转站的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中有75%-80%是有机物。在存放过程中,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如蛋白质等,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刺激性气体氨气、硫化氢、有机胺等;在厌氧细菌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例如:有机酸、醛、酮、含硫的化合物如H2S、硫醇、硫醚类化合物等和含氮的化合物如各种胺类等恶臭气体。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由于发酵作用加快,臭气变的更加严重。
经过对垃圾站的监测,垃圾站的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甲胺、甲硫醇、甲硫醚等,除了检测到NH3和H2S外,还发现了包含烷烃类化合物、芳香烃类、烷烃和苯的氯代产物、含氧化合物一醇类、醚类、酯类、酮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由此可见,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恶臭气体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无机和有机等恶臭物质,因此需要一种综合的治理系统才能对垃圾中转站产生的废气进行有效治理。
2垃圾中转站的恶臭废气全方位解决系统
针对垃圾中转站恶臭废气的特点以及区域的特殊性,羿清通过提出“会呼吸的垃圾站”的治理概念,采用“源头控制、合理封闭、空气赋能、末端治理及消毒、智能监控”的全方位综合解决技术,从而确保了垃圾站恶臭的“少产生、不外溢、不扰民”。
2.1源头控制
为了实现垃圾“少产生”恶臭,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垃圾渗滤液合理收集,及时处理,将恶臭源头扼杀在摇篮里,垃圾渗滤液的产生是垃圾在堆存过程中由于垃圾自身含水,结合地表降水(雨、雪等)以及覆土层中持水量、地下水涌入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特殊废水(液),在产生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作用产生臭味物质氨、硫化氢等浓度高,严重污染环境空气。因此,通过采取氨吹脱、混凝沉淀法、人工湿地系统等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注重处理技术之间的组合应用,以最大程度做好垃圾渗滤液的防范措施,抑制垃圾渗滤液发酵产生臭气,最终才能达到控制垃圾中转站臭气产生和净化恶臭的效果。
2.2合理封闭
一般情况下,为了确保垃圾站内残留的少量恶臭气体不外溢,减少废气无组织逸散,必须在保证垃圾中转站内的微负压(即大门口处ΔP≥10Pa),根据公式ΔPV=1/2mV2可知,要保证大门口处ΔP≥10Pa,其流速确保v≥0.85m/s,一般垃圾站的大门尺寸至少为一个W5.0m×H5.5m,从而可以计算出来垃圾房内的抽气量量Q≥84150m3/h,甚至更大。这样的收集设计是不具有经济性,大功率风机甚至为周围的居民带来噪声干扰。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合理的密闭方式,既不影响垃圾中转站的运行,同时确保垃圾站内的微负压的基础上降低到合理的风量。
2.3空气赋能
垃圾站内有效得到控制的恶臭废气,随着时间推移大量聚集在站内,对环卫工人的身体造成危害,羿清全方位除臭系统以置换通风的概念,实现负压通风换气的设计,让垃圾站与人类一样具备“呼吸”功能,空气赋能大大提高除臭的效果。
羿清环保催化除臭一体化设备,集成送、排风单元于一体。既能送入负离子新鲜空气,同时送风段设有香氛净化系统,给垃圾站营造舒适愉悦的空气环境,又能将有站内臭味的空气源源不断的抽到除臭单元中,排风进一步保证了中转站内微负压的环境。垃圾中转站通过合理布置风管路线,设计充分考虑恶臭废气分子量大于空气比重,故采用上送下排的气流组织,从而在垃圾站内形成有效气流回路,达到即为站内送入新鲜空气,又对站内臭气集中净化处理效果,杜绝垃圾站内臭气外泄。
2.4末端治理
为了确保经源头治理残留的恶臭气体不外溢,将臭气源产生的位置采取抽风的形式达到微负压,并采用末端治理技术净化恶臭气体,从而确保完全的达标排放。末端废气治理普遍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生物法、高效光解氧化法。低温等离子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人们对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不同化合物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等离子体发生器的设计,还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臭氧排放过高,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由于垃圾中转站属于间歇性工作,恶臭气体浓度变化波动大,而且大部分垃圾中转站均在居民区附近,而生物法往往占地面积大。该除臭系统采用羿清环保“催化复合离子除臭技术”处理工艺,其原理和性能如下。
2.5智能监控
通过传感层的一系列的监测器以及传感器全方位地监测某个垃圾站的垃圾量、废气治理运行及排放情况;然后将监测获取的数据通过传输层上传到环卫部门的云平台;应用管理层通过工控机、手机等终端机从云平台获取所有垃圾站的运行情况;从而实现运维管理、流程管理、智能决策、预警报警、数据分析、远程控制、实时监控等一体化。
羿清通过提出“会呼吸的垃圾站”的治理概念,采用“源头控制、合理封闭、空气赋能、末端治理及消毒、智能监控”的综合性治理系统和控制措施,以解决垃圾站废气收集效率低,无组织逸散严重的问题。通过该系统的运行,垃圾中转站附近恶臭废气的净化效率达到95%以上,大大改善了附近居民的空气质量,使得垃圾中转站和附近居民和谐共存。